中华非遗简介
龙泉宝剑
汴绣
唐三彩
铜雕技艺
绞胎瓷
青瓷
澄泥砚

汴绣

流传于河南省开封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故《东京梦华录》中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之誉。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开封,宋室南迁,后复值兵祸水患,开封城市经济一蹶不振,刺绣业逐渐衰落。新中国建立后,几代汴绣艺人努力发掘整理宋代刺绣技艺,并借鉴苏绣、湘绣等其他绣种的长处,总结出36种汴绣针法,使汴绣工艺日臻完善成熟。汴绣长于绣制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传统题材,同时也精于摹绣名画。其绣作形象逼真传神,针法严谨工致,技艺精巧细腻,色彩古朴典雅,是刺绣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2008年6月7日,汴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74。

—历史渊源

汴绣,起源于宋代的开封,是当时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当时的开封是北宋的国都,被称作“汴梁”或“汴京”,所以这种刺绣就被称为“汴绣”了。汴绣历史悠久,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因此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一起合称为“中国五大名绣”。

北宋初年,宋军四处出击,消灭了较多割据一方的势力。宋军在平定后蜀时,俘虏了锦工200人,于是朝廷就于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在京师东京(今开封)设立了绫锦院,来安置他们进行生产。后来,绫锦院又不断加入了一些来自浙江、四川的绫锦工人。这些优秀匠人都来自中国古代的丝织业发达地区。他们聚于京师,使得东京的丝织业发展具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绫锦院也得以迅速发展。随着绫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工匠人数也日益增加,到太宗末年时,已经发展成了手工业作坊。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了适应刺绣发展的需要,朝廷在开封成立了一所专门教授刺绣的学校——文绣院。文绣院成立之后,各路优秀的绣工匠人都到文绣院授艺,从而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刺绣工艺大交流、大融合,使宋代刺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汴绣的水平和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到宋徽宗时,文绣院开设了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等,而且形成了相应的绣品生产培训和管理制度,汴绣达到了成熟阶段。宋室南迁之后,大批优秀的汴绣工匠也被带到了南方,随着开封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变化而渐趋衰落,汴绣流落到了民间。


新中国成立初期,汴绣在民间仍有流传,但其绣品仅以日用品和欣赏品为主。为了继承宋代汴绣的传统工艺。 

1954年冬,开封成立了由7个人组成的汴绣合作组。当时还没有“汴绣”一名,在时任开封市统战部长贾子云的建议下,这种原先流行于宋都汴梁的刺绣,就被命名为汴绣了。在新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汴绣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创新了针法,题材和构图等技艺,获得了新的发展。

—文化特征

表现形式

汴绣在表现形式上深受中国画笔墨的影响,在绣线中加入了笔墨的效果,用色厚重,显示出了强烈的“书画情结”。避开直接绣制国画山水、文人字画题材的绣品不论,单就其绣制的人物类等一些“非书画”题材的绣品,都能找到“文人墨客”的影子,如汴绣《毛主席像》等,造型虚实得当,在细腻的表现中透着工笔的影子。汴绣的“书画情结”体现在形与形之间的各种组合变化关系的写意或工笔的感觉中。点、线成了绣品画面构成的基本造型元素。

点是相对较小而集中的形,点在绣品中通常用打籽绣的方法来表现。点有抽象和简洁的特点,因而合理地运用点会使绣品的构图虚实互补、意境深远。汴绣中的点是较有生气较有活力的,它是基本画面的基本元素,它不存在表象具象的特定含义,它可以是石苔,结疤,花叶,尘埃,或者什么都不是。单个点有集中感,多个点有分散感。较多点的连续排列就会有线、面的感受,诚如文人墨客书写的字画,点的运用既灵活又多样,既写意又具体,较大地丰富着绣品的视觉表现效果。

线是汴绣绣品中较富于表现力的造型手段,它主要是通过运用线的长度、方向、位置、曲直、粗细、色彩,流畅、顿挫等变化来实现表形功能与表象功能的。水平线具有稳定、宁静、深远等情感特征,垂直线具有坚毅、庄重、明确等情感特征,斜线具有动感、活泼等情感特征,折线具有律动、尖锐、有力度等情感特征。轻快、柔和、形式优美的曲线比直线更富于韵律感;自由曲线则更易显现出自由变化的节奏感,显得优美柔和;几何曲线显得理性而精密。书画作品中的线也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绣品中的线将物形刻画得丰富有情趣,这与中国书画中的“写意”表现相对应,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都开封,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人们潜意识的审美情感中,对“古典”的东西有所企盼和向往,所以汴绣绣品将这种审美情感带入其中,从而形成了汴绣“书画情结”的艺术特色。

色彩搭配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时代的变化、地域的差异、个体的差别以及经验的不断丰富等,都会引起色彩心理的变化。汴绣的色彩处理反应的是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汴绣中有鲜明的色彩对比,表现为色相的对比、冷暖的对比和面积的对比,“绿叶红花”说的就是色彩对比的绝配。在汴绣设色中明度对比鲜明与否,决定着整个画面的光鲜感、明快感、清晰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和情感感觉。在汴绣设色中充分发挥了色相对比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人们识别不同色相的物体差异,也可以满足人们对不同色相感的不同需求。汴绣在使用色相对比时,充分注意到了整体版面的和谐,避免了大量使用高强度的对比,避免了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


汴绣在色彩情感上注重搭配整体和谐的效果。如山水国画、花卉类的绣品,白色的缎底上绣制出层次分明的近山与远山、高山与低山;如花卉类绣品,五颜六色、色彩绚丽,花与花之间、叶与叶之间总能有较柔和的过渡和强调。不仅如此,汴绣还注重装饰图案与色彩的有机结合以及各种色彩之间的衔接与互补。如常将几种颜色的线反复使用,使绣品上的颜色形成连续的照应,使表现效果层次分明、对比适当。另外,还常采用色彩晕润的方法来增强层次感。